曾经的天之骄子——清末民初的留日陆军士官生

留日士官生是在十九世纪末清政府普练新军又急需军事人才的背景下崛起的一个群体。

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创练新式陆军。感于现代军事人才的缺乏,自1898年起,开始向日本选派军事留学生。留学生主要集中在位于东京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于明治维新后的1874年创建的一所初级陆军军官学校。该校在日本、在东亚、甚至在全世界都颇负盛名。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元凶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等均毕业于该校。

(一)清末新军中的士官生之升迁,怎一个快字了得

和几乎所有养成教育的初级军官学校一样,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第一任职也是以“少尉资格录用”。但由于彼时懂军事的少,新军编练工作又刚刚开始,百事待兴,人才急缺,所以,士官生归国后,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破格使用,基本上一下子就直升管带(营长),且多在很短的时间内升迁。很多人在一两年内升至相当于日后的团、旅的领导岗位。

至辛亥革命暴发前,全国共练成新军14个镇又18个混成协,士官生毕业回国最早的也不过8年时间,便已有6人升到统制官(师长),即:

王遇甲,士官二期,第4镇统制官

贾宾卿,士官一期,第5镇统制官

吴禄贞,士官一期,第6镇统制官

萧星恒,士官一期,第11镇统制官

张绍曾,士官一期,第20镇统制官(前)

潘榘楹,士官三期,第20镇统制官(后)

至少有27人以上(我统计的不一定全)升至统领官(旅长),即:

王廷桢,士官一期,第1镇第2协统领官

蒋雁行,士官一期,第13混成协统领官

杜淮川,士官一期,第9镇第18协统领官

邓承拨,士官一期,第8镇第16协统领官

良弼,士官二期,禁卫军第2协统领官

敖正邦,士官二期,第8镇第16协统领官

王麒,士官二期,第10镇第19协统领官

蓝天蔚,士官二期,第2混成协统领官

应龙翔,士官二期,第29混成协统领官

张哲培,士官二期,广东混成协统领官

陈文运,士官三期,第3镇第6协统领官

孙铭,士官三期,第4镇第7协统领官

张树元,士官三期,第5镇第10协统领官

许崇智,士官三期,第10镇第20协统领官

蔡锷,士官三期,第19镇第37协统领官

张毅,士官三期,第19镇第38协统领官(前)

曲同丰,士官三期,第19镇第38协统领官(后)

刘一清,士官三期,第20镇第40协统领官

姚鸿法,士官三期,第43混成协统领官

蒋廷梓,士官三期,第1军炮队协统领官

刘洵,士官三期,直隶混成协统领官

毛继成,士官三期,陕西混成协统领官

蒋尊簋,士官三期,广东混成协统领官

胡景伊,士官三期,广西混成协统领官

赵立泰,士官三期,安徽混成协统领官

李万祥,士官六期,广东混成协统领官

赵恒惕,士官六期,广西混成协统领官

可能有人会问:区区镇统、协统,算什么大官吗?这要看什么时候。就像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和今天的万元户不是同样的比重、就像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和今天的大学生不是同样的比重,清末的镇和国民党时期的师也不是同样的比重,那时的镇就是陆军最高编制单位了。

也许有人还会问:六个镇统(师长),二十多个协统(旅长),算多吗?这同样要看在什么时候。这要搁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个师的确不算多,可你数一数清末总共才有多少个镇、多少个协,就知道它算不算多了。

后来的新军阀混战时,军队膨胀至数百个军,一个师长、旅长可能无足轻重,但在清末,一共才只有十几个师又十几个旅,而各省兵力多者一个镇,少者仅一个标的的情况下,一个统制(师长)、统领(旅长)绝对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这也是辛亥革命中南方各省的士官生之所以能够举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辛亥革命中的士官生,是何等的活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了,清王朝的丧钟敲响了。全国各省纷纷起义响应,宣布独立。在这一伟大壮举中,留日士官生们表现的无比活跃,几乎每个起义和独立的省区,都能看到士官生们的名字。

武昌起义后,面对清军的反扑,充任革命军总参谋长的李书诚,士官五期。旋即组织北伐军,总共3个军,第1军总司令杜锡钧,士官四期,第2军总司令李烈钧,士官六期,第3军总司令赵恒惕,士官六期。

武昌起义后的10月22日,湖南新军起义,起义军迅速扩充至6个师,并组织北伐军支援汉口民军,其中,除第2师师长外,北伐军总统向瑞琮、第1师师长余钦翼、第3师师长曾继梧、第4师师长王隆中、第5师师长梅馨、第6师师长程潜,都是士官生。

就在同一天,陕西新军起义,士官六期的张凤翽,担任起义军大统领,旋任独立的陕西都督。

29日,山西新军起义,士官六期的阎锡山、温寿泉分任山西正副都督,同是六期的黄国梁和孔繁蔚分任军政司长和参谋司长。

30日,云南新军起义,宣布独立,士官三期的蔡锷首任云南都督,士官六期的李根源、殷承瓛和韩建铎分任云南军政府军政总长、参谋总长和军务总长。

31日,江西新军起义,士官六期的李烈钧、欧阳武先后出任江西都督。

11月3日,上海起义,士官六期的李显谟出任起义军总指挥,旋即组成威武军援豫,士官六期的张国威、张鹗翎分任总司令、副总司令。

4日,浙江新军起义,士官四期的周承菼任独立后的浙军总司令,士官三期的陈仪、吴恩豫分任军政处长、副官处长。

同一天,贵州新军起义,士官七期的杨荩城出任贵州都督。

8日,安徽新军起义,士官六期的胡万泰出任安徽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代理安徽都督。

9日,广东新军起义,士官三期的蒋尊簋、魏邦平出任广东军政府军政部正副部长,蒋并代理广东都督。

同日,福建新军起义,士官三期的许崇智出任福建国民军司令官,二期的王麒任参谋长。

12月8日,四川新军起义,士官六期的尹昌衡出任四川都督,六期的周骏和八期的王祺昌分任军务部长和参谋部长。

在北方的直隶和奉天,有“士官三杰”之称的第20镇统制张绍曾、第6镇统制吴禄贞和第2混成协统领蓝天蔚也积极响应南方的革命,举行“滦州兵谏”,并谋组燕晋联军,以直捣黄龙,但终因直奉两地乃清王朝的统治中心而壮志难酬,三人中一个被罢官,一个被杀,一个被迫逃亡。

在这场推翻几千年帝制、建立和维护共和的武装行动中,留日陆军士官生都仅在而立之年。请看当时各省领导人的出身和年龄(不全):

陕西都督张凤翙——士官六期——30岁

山西都督阎锡山——士官六期——28岁

山西副都督温寿泉——士官六期——30岁

江西都督(前)李烈钧——士官六期——29岁

江西都督(后)欧阳武——士官六期——30岁

云南都督蔡锷——士官三期——29岁

浙江都督蒋尊簋——士官三期——29岁

贵州都督(前)杨荩城——士官七期——31岁

贵州都督(后)唐继尧——士官六期——28岁

四川都督尹昌衡——士官六期——27岁

上海商团军总司令李显谟——士官六期——29岁

浙江民军总司令周承菼——士官四期——28岁

福建国民军司令官许崇智——士官三期——25岁。

看一看你的身边,如今这个年龄的人还都在干嘛?

(三)维护共和体制的反袁战争中,士官生们是如何的抢镜

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革命党人在云南组成了护国军讨伐帝制。护国军共编3个军,其最初的编制序列和将领出身:

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士官三期

参谋长罗佩金——士官六期

第一梯团长刘云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二期

第二梯团长赵又新——士官六期

第三梯团长顾品珍——士官六期

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士官六期

参谋长何国钧——留日陆军振武学校(士官预科)

第一梯团长张开儒——士官六期

第二梯团长方声涛——士官四期

第三梯团长何国钧(兼)——留日陆军振武学校(士官预科)

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士官六期

参谋长瘐恩扬——士官六期

第一梯团长赵钟奇——士官八期

第二梯团长韩凤楼——士官六期

第三梯团长黄毓成——士官六期

第四梯团长刘祖武——士官六期

第五梯团长瘐恩扬(兼)——士官六期

第六梯团长叶荃——士官六期

3个军的总司令、参谋长,12个梯团长,总计16人当中,留日陆军士官生占了14人之多。也就是说,这所有高级将领,除了刘云峰,全部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或预校。

在这之前,还有一场反袁战争,爆发于1913年,名曰二次革命,因首义于江西湖口,也称湖口起义或湖口革命,起义军总司令李烈钧、赣军都督欧阳武都是士官六期生。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是第一次有人胆敢以武力与袁相抗,极大地动摇了袁的统治。

在这之后的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建成了护法军政府,与北洋政权相抗。该军政府的参军长许崇智、参谋总长李烈钧、陆军总长张开儒,也全是士官生。

篇幅限制,不多列举了。总之在那个年代,只要与军事有关,战争、军队建设、军事教育等等,参与其间并占主要领导地位的,到处可见留日陆军士官生的影子。

综观这一时期的留日士官生群体,一是占了手中握有兵符的便利,二是乘了辛亥革命的飓风,三是凭着在日本接受的民主革命思想的狂热,使他们在转眼数年间,成为埋藏几千年封建帝制的掘墓人,不管他们的后来如何,历史都将永远地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