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回鹘

回纥人,少数民族, 汉代和三国时的丁零和呼揭是回纥人的祖先,后来到南北朝后期到隋代,回纥人又演变为回鹘(拼音:huí hú;维吾尔文:Uyghur),继而分裂成西洲回鹘,葱岭回鹘,河西回鹘等部,到元末到明代,回鹘人逐渐分化和演变成现代的维吾尔族人。主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也有散居。回鹘人是游牧民族地区最早过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

北魏时,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游牧于伊犁河、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依附于新蹿起的突厥汗国。这时,他们的名字又变成了袁纥。公元605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属于铁勒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成立联盟。这个联合体开始被称为回纥。广德元年(763年),英义可汗(牟羽可汗)正式皈依摩尼教,摩尼教成为回鹘汗国国教。贞元四年(788年),武义天亲可汗上表请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元和三年(808年),保义可汗连续击破吐蕃、大食,征服葛逻禄,收复北庭、龟兹,疆域达到费尔干纳,令唐代丝路交通重新打开。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瓦解,漠北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华北,其余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和天山以北一带原有的回鹘结合,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朝册封西迁回鹘庞特勤为怀建可汗,开启了回鹘(畏兀儿、维吾尔)崭新历史篇章。

回鹘汗国是奴隶制社会,人逐水草而居,汗国晚期依照粟特文创制回鹘文,也使用汉文。

回鹘汗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回鹘人对于中国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发展都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回鹘汗国大体上不同于其他游牧草场帝国,并不会对中原的河道农业区进行持久性的掠夺。他们选择与唐朝建立信任,双方一再将彼此说成是甥舅,就是这种友好信任关系的体现。

除了相互通婚,在唐朝发生的不少内外战争中,回纥的军事援助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回纥人的精骑力量,在攻灭东突厥、后突厥的战斗中就已崭露头角。回纥人还曾派兵援助唐朝对高丽的战争,帮助过平定安史之乱和徐州的银刀军兵变。长此以往,回鹘人已经成为了唐朝非常倚重的外族部队。此外,回纥人还为唐朝在保卫边疆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安史乱后的20多年里,因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安西和北庭都两地无法与长安方面取得联系。回纥人就为了保卫北庭的重要力量,常与吐蕃人发生冲突。公元805- 820年,回纥在保义可汗的领导下大破吐蕃,帮助唐朝收复了北庭和龟兹。也让唐朝对外的交通要道再次打开。

公元9世纪时,沙洲首领张议潮等人率领各族军民打败吐蕃占领军。西迁至此回鹘人在其首领仆固俊领导下,也和吐蕃人展开激战,斩杀了吐蕃大将论恐热,并将其首级献到了长安。

黠戛斯人终结了回鹘的草原霸权。公元840年,黠戛斯人派出10万铁骑攻打回鹘。在杀死可汗之余,还焚烧了都城哈喇巴喇哈逊。事实上,回鹘与黠戛斯的恩怨已存在近百年。早在公元755年,黠戛斯人就趁回纥倾巢出兵援唐平定安史之乱时进攻,占领了漠北的一部分。三年后,回纥主力回到漠北,正式和黠戛斯翻脸。黠戛斯人在这场战争中惨败而归,但并没有就此衰落下去。相反,他们一直都在积聚实力。到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终于等来机会,出兵攻破了回鹘汗国。

汗国灭亡后,大部分回鹘人分三路向西域迁徙:

10多个部落迁往西域北部的吐鲁番盆地,史称“西州回鹘”。他们联合这一地区原已生活在这里的回鹘人、铁勒人等少数族群,建立了历史上的高昌回鹘王国。

庞特勤等人率领的15个部落迁徙到西北的楚河、七河流域一带,史称“葱岭西回鹘”或“阿萨兰回鹘”。他们联合当地的葛逻禄等其他突厥语集团,建立了更为强大的喀喇汗国,也称中原称为黑汗王朝。

最后一路迁徙到河西走廊,史称“甘州回鹘”。他们在与当地原有的回鹘、丁零和突厥结合,一度发展到30万人的规模。后来被以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攻灭,部分人演变为近代的裕固族。

此外,还有少量分回鹘人向南迁徙,投奔到幽州附近的室韦部,后来逐渐被同化。至于,那些停留在漠北的回鹘人,也就只能屈居于黠戛斯之下。公元848年,黠戛斯击破室韦,部分东迁的回鹘部落又被收归故地。在辽国崛起并控制了大半个草原后,专门设置了回鹘国单于府进行管辖。这些回鹘人又和其他突厥融合,成为了克烈部之类新势力。

一直到13世纪,蒙古帝国再次控制了整个草原。无论身处何地的回鹘后裔,大都成为了黄金家族的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