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月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一个人要想不断进步,与时俱进,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种态度,与年龄无关!

前排右二葛健豪
1913年,48岁的葛健豪从儿子蔡和森口中得知湘乡县立第一女子学校招生的消息后,立即变卖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嫁妆,跟随和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一起去读书。由于葛健豪年纪大,学校不允许她报名,气愤的葛健豪便让女儿写了一份呈文,送到长沙县衙去评理。
呈文中,葛健豪说道,自己想了解这个世界,想把孩子教育好,不能不读书!县太爷默默读完了她的呈文后,深受感动,认为葛健豪是一位了不起的妇人,便在呈文上写下“奇志可嘉”四个字,48岁的葛健豪得以免试进入女校,就读小学。

蔡和森
入学后,葛健豪和儿女们一样勤奋好学。直到年底,学费用完了,他们才一道返回永丰镇。回家后,葛健豪创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提倡女学,鼓吹女权,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到建设作用。虽然这所学校只办了三个学期就被迫暂停,但葛健豪并没有因此气馁,她已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一直积极投身湖南的女权运动。
1919年前后,中国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走出国门,去西方寻找救国之路。葛健豪的儿子蔡和森在湖南组织有志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女儿蔡畅也发起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的倡议。

向警予
为了支持儿女的革命工作,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勤工俭学的队伍,时年54岁的葛健豪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定,跟随儿女一同留学法国,她也因此被当时的舆论称为“20世纪一位惊人妇女”!
1919年的圣诞节,葛健豪和儿女们告别中国,远赴法国求学。经过35天的海上航行,他们来到了法国巴黎南部的小城蒙达尼,儿子蔡和森进入男子中学学习,葛健豪和女儿蔡畅则进入女子中学读书。至此,54岁的小脚老太太葛健豪开始了她精彩的人生经历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四年生活,这段法兰西岁月也是她一生中最富有且最难忘的经历。
在法国,葛健豪不但没有成为年轻人的负担,反而在留学生中成为榜样。她像小学生一样刻苦攻读法文,虽然年纪大,记忆差,又没有任何的外语基础,但凭借顽强的毅力,葛健豪从一个个单词学起。在同去的人中,每天数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经过不懈努力,葛健豪终于克服了语言关,学会了用法语对话和阅读。

李富春蔡畅
在法国留学的青年佼佼者中,有许多湖南同乡,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年轻人,时常聚在葛健豪家中谈论理想和信仰。对于这些久别家乡的年轻人,葛健豪就像母亲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朝夕相处中,思想开放的葛健豪撮合了儿子蔡和森和向警予,女儿蔡畅和李富春的婚姻。葛健豪这一双儿女的婚姻,在留学生中被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半个多世纪渴望和追求自由民主的中国青年。
19世纪20年代的法国,刚刚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霾,面临日益尖锐的经济危机,工厂停工、工人失业、工潮迭起,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勤工俭学陷入困境,葛健豪一家几口人的生活也捉襟见肘。

在一边学习法语的同时,为了补贴家用,葛健豪做起了中国刺绣。她的绣衣工艺精湛,深受法国妇女喜爱,一件可卖到几十甚至上百法郎。刺绣为葛健豪带来的收入,不仅支持了两代人在法国的学习和生活,还为儿子蔡和森等人在法国的革命活动筹措了资金。
随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结束学业,先后离开法国,投身各自的革命事业后,葛健豪独自带着一岁的外孙女李特特,告别了生活四年之久的法国,辗转回到国内。为了不拖累儿女的革命工作,这之后的十多年间,葛健豪带着孙子孙女,一直待在老家,隐姓埋名,过着清苦但平静的生活。
1943年春天,葛健豪安详地结束了自己平凡但不平常的一生,享年78岁。与时俱进,始终接受时代最先进思想的她是历史的传奇,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葛健豪为中国革命培养出了四位伟人:儿子蔡和森是中共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儿媳向警予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女儿蔡畅是全国妇联主席和名誉主席,女婿李富春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葛健豪的儿女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像葛健豪这样的革命母亲,中国革命才最终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