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贵阳来说,也算得上历史名城,据说春秋时期的贵阳便属夜郎国属地。而且贵阳向来有“金筑”之称,因盛产竹子,善作“筑”乐器得名。在清末民国之清,贵阳还曾出现了著名的“贵阳三大家族”,这三户人家,一个比一个牛,所谓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说的就是这三大家族了。

华家代表人物华之鸿,经商不忘教育,最终却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贵阳三大家族之首当属华家,因为今天赫赫有名的茅台酒便出自于他们家。当然,若将华家全族发展,人物传记一一描述有点累赘。但可以从代表人物华之鸿来讲起,关于华家的荣耀、发展走向以及最终结局,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
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华之鸿从政期间的业绩一般,相反退出政界之后,他的事业才呈现出蒸蒸日上之象。
当时,华之鸿从政界抽身之后最早创办了文通书局。据说总投入约20万两白银,印刷机器都来自于日本。这在当时的贵阳绝对称得上头一份的先进了,家里有钱好办事真的一点也不假。
很快,文通书局便扩大了规模,图书部成立之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图书、仪器等都源源不断的通过文通书局出现在川贵等地。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

华之鸿在经营着书局的同时,还投资创办了酒厂,也就是茅台酒厂的前身:成义酒厂。众所周知,当年茅台酒是三分天下的,但华之鸿的战略眼光之高就在于是他推动了其他酒家的运作,从而才成就了茅台酒的出名。
1915年,茅台酒走出了国门,在巴拿马的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成名,从而让世人知道了中国茅台酒,知道了贵阳这个中国小城市。
华之鸿不只是经商头脑好,同时还是个胸有大格局的人物。他非常清醒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走向问题,从而出资兴学,办报,让文化实业在贵阳之地发展、振兴。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华家的“大觉精舍”,这是华之鸿当年修建的,其占地面积约五千平米之蕊,最高阁楼为25米。
不过,当时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军阀混战,华之鸿“平素自奉极薄而性好施与”而惹祸上身。很快自己发展的实业经济被打压、关闭,这让华之鸿大为失望。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自晚年时的华之鸿已经对现实不抱希望了,他毅然皈依佛门,终日与佛相伴。大觉精舍便是最佳的理佛之地,用来放佛经,讲佛论道,放佛书,开僧舍等等。一直到华之鸿去世,他的佛舍就变成了后来的贵阳职工中专。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觉精舍已经是贵阳文物保护单位了。

唐家清云直上,后代子孙高官厚实禄直到民国,可惜唐家公馆今已衰败
如果说华家银子多来自于经商,那就不得不说一个官运亨通的家族:唐家。人家唐家经商能力一般,可为官却青云直上。这就是不同人不同命运的说法吧,各精一道。
唐家也是官宦世家,最早的从官记录似乎是起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唐家前辈唐源准当年凭着自己的学问出道,成为嘉庆朝的举人,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做到了钦州知州的位子。
有了唐源准在前开山拓路,他的儿子为官就方便多了。唐树义在父亲唐源准之后,很快就成了唐家光宗耀祖的人物:官至湖北布政使。最为重要的一点,当年唐树义的儿女亲家就是张之洞。
不管是出于唐家人自己的能力,还是朝内名臣的提携,反正到了唐家孙辈唐炯时,他就是云南巡抚了。俗语说青出于蓝,很快,唐炯的后代以更加夺目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唐尔锟于民国时期任贵州护军使,他的弟弟唐尔镛为北洋教育司司长,三弟尔铜为中国银行总行长,四弟唐尔铭是任安顺专员。
看看,满门清一水的高官,难怪人家都说唐家“顶子”多,这官帽一顶比一顶大,一顶比一顶高呀。

虽然唐家世代为官,也没忘记涉足商业,当年就与华之鸿一起办过《黔报》,还自己开创了“同济堂”的药店。与此同时,唐家兴办私塾,只是比起华之鸿,唐家在文化产业上的名声被官声盖过去了。
那唐家的公馆在哪里呢?其实除了人们都知道的唐公馆,据说座落于贵阳乌当区水田镇竹林村的蔡家寨成山别院才是唐家老屋。所以只要到蔡家寨打听一下,没有人不知道成山别院的。
但世人皆知,中国曾经历了一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因为这场运动,很多被称之为文物的单位受到了损毁。唐家因其出身,也不能幸免。
所以,如今再走近成山别院,已经完全没办法从中看出昔日唐家之显赫了。那所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经处于摇摇欲坠之间,虽然门前被立上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可唐家的成山别院还是衰败不堪。

高家的显赫,石板铺出贵阳第一街,高家名气有多响,花园就有多大
所谓民以食为天,不论你做多大官,挣多少钱,没有饭吃那都不现实。大概正是因为了解了这一现实,所以贵阳高家便走了与众不同的发家之路:置办田产。
传说高家于清朝嘉庆年间为官,虽然只是个小官,但却积攒了不少的积蓄。按着当时时代的潮流走向,高家开始置办田产了。据说只是北衙十三寨一处,高家一年就可以收20万斤的谷子。
这是个什么概念?反正以当时那个亩产出量不足百斤的时代,高家这些收入至少是整二十万亩的数量了。
不过,翻阅史料时可以发现,这些田地其实并不全是由嘉庆年间开始积累的。高家祖上高廷瑶最早在乾隆时期就中了举人,虽然官位不高,但很是清名。
但按高廷瑶这样的清名个性,想要积下如此家底不太现实。资料显示其祖辈早年囤田于北衙,一心一意打理农业已经有百年之余。这也就说明,高家的田产应该是来自祖上一代又一代的积累,而非高廷瑶创造。

后来,因为高家小官不断发展,置办的田产也就越来越多了,在定番、广顺等地也都出现了高家的地盘。
高家人后来富到什么程度呢?当年的时代特性人们都懂得,到处都是土,哪怕是有钱人家。可高家硬是用石板铺出了一条路,这就是现在贵阳著名的文笔街石板街道。
以高家当时的经济实力,修房子、修路完全就是小事一桩,据说文笔街两侧的楼宇全是高家的,大石板路,大高楼,这就是自己家造了一个城市的样子,绝对的壕呀。
高家花园究竟有多大?以今天文笔街的面积来看,从北面的忠烈街到东面的邬家巷,再至西边的文明路,这中间全都是高家花园的面积。高家花园占据文笔街六个门牌号码,开三门对外,总面积约为三万平米。如此之面积,是我们这种人小物想也不敢想的。
有人问了:树大招风,高家在后来的运动中怎么没受损毁?嗯,这是高家又一次高屋建瓴的操作,当时高家后代投身于革命,从而没受到波及,是不是奇迹?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的高家花园不只是文物,还是贵州省工委旧址。这在革命史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据说早在革命时期,高家花园的藏书楼便是地下党的活动地。一些重要的机密文件以及宣传品,都存在那里。
这就是贵阳三大家族的过去与现在,昔日如此之全盛,至今日之寥落。让人叹息的同时也证明一个道理:再盛大的家族也不可能永固。时代变化注定要改变不同家族的命运,天底之下何曾有永恒不变之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