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世时,印度为她举行了国葬,教皇将其名字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

在她去世的时候,印度为她举行了国葬。2003年,当时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更是将她的名字列入了天主教的宣福名单,意味着整个西方世界,从此多了一位新的、却是真正的圣人。

特雷莎修女,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被祝福的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雷莎修女其实有个更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她就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解除贫困与痛苦,传递爱心与帮助的伟大的“德兰修女”,而“仁爱传教修女会”就是大名鼎鼎的“博济会”。

1947年的印度加尔各答,因为动乱拥入了无数的难民,霍乱与麻风病之类的恶性传染病不受控制地肆虐在人流之中。这个时候,一位自称要继承19世纪法国著名修女“圣女特雷莎”精神,甚至因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特雷莎”的修女正生活在加尔各答一所高墙耸立的修道院之中。

高墙之内的平静,并不能掩盖高墙之外的苦难与混乱,那地狱般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特雷莎修女的内心,于是她不断地向所在地区的主教以及梵蒂冈请求,让她离开学校,去帮助那些受尽苦难与折磨的人们。

终于,她的坚持为她,也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在1948年,罗马教皇庇护十二世颁发了允许特雷莎修女以自由修女的身份外出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场所,让她由那里开始去帮助所有有需要的穷人。

特雷莎修女在离开高墙环绕的修道院后,马上开始接受医疗训练,并四处寻找那些愿意帮助他人的修女作为助手,终于在两年后的1950年10月,她与12位修女共同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

从此,特雷莎开始了她那无偿地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伟大人生。曾经有一次,特雷莎要出去找一家当地医院协调工作,可还没有到达那所医院,她就在车站附近的广场上发现了一位卧倒在路边的老妇人。

特雷莎马上赶过去,她发现老妇人的头上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爬满了苍蝇、蛆虫和蚂蚁。

特雷莎完全不顾这样的污秽,替老妇人测量了呼吸与脉搏,尽管气息微弱,但那位老妇人明显还活着。松了一口气的特雷莎修女又替老妇人赶走了苍蝇和蚂蚁,并擦去血迹,甚至将伤口中的蛆虫都清理干净,这才将她送往附近的医院。

医院对这位没有家属,也没有任何支付能力的老年妇女开始根本不予理会,特雷莎修女再三地恳求,最终医生被她的执着与善良感动,答应替老妇人治疗。

就这样,特雷莎在把这位老妇人托付给医院之后又不顾自己的疲倦,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加尔各答的政府保健机构,请求他们批出一块地方来供穷苦的病人休养。保健机构的长官也是个热心人,他仔细聆听了特雷莎的诉说,答应了她的请求。亲自带她来到了加尔各答市中一座有名的寺院,他告诉特雷莎,寺院后边有一处专门为信徒朝拜的地方,他可以把那里借给特雷莎用以帮助穷苦的病人。

可谁知保健所所长的许诺在一开始推行得并不顺利,他的决策遭到了许多当地人民的反对,理由是特雷莎修女既不是印度人,也不是印度教徒。

善良而执着的特雷莎修女并未因他人的不理解与反对而放弃自己救助苦难者的梦想,她仍然坚持着在街头抢救着每一位她所遇到的病人、伤者,并把他们接到那所寺院,为他们清洗伤口,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他们,而这些伤者之中也包括那些原本反对她的印度教僧侣。就这样,她终于用行动感动了大多数当地人民,人们也自然接受了她使用寺院救助病人的事实。

由于当时混乱的局势,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流落在加尔各答的街头,特雷莎修女一个人再怎样努力也只能救助其中的一小部分。但特雷莎却从未气馁,也不曾放弃希望,她认为人们的不幸并不是因为贫穷、生病或者饥饿,而是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其他人向他们伸出援手。

特雷莎修女就是这样不断地在人间传播着自己的爱心与友善。为了表彰她伟大的仁慈与博爱精神,1979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她。即便在那一个个或者显赫,或者伟大的名字所组成的诺贝尔获奖者名录中,她仍然显得那么出类拔萃。她与196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和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一起,被称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