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坚守,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
一个人的志向与气节在时间里是不朽的,正如段祺瑞面对着许多压迫,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底线,抗日到底,不得不让人赞叹他有着怎样的气节。
多重关系的身份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1865年生于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和他同时期的有吴佩孚和张作霖。同时,李鸿章和袁世凯和他的关系非常密切。
1885年,清朝内部为了“自救”,开始了轰轰烈烈洋务运动,身为晚清重臣的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武备学堂。此时,刚满20岁的段祺瑞凭借自己优秀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顺利考入学堂。作为优秀学员,段祺瑞很快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和重用。段祺瑞的所有成就都是在李鸿章手下开始的。
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段祺瑞刚好被指派在袁世凯手下当统带、教练,正是这个机会让他结识了袁世凯并被其所看重。

1899年,此时袁世凯担任清朝的山东巡抚,奉旨前往山东去镇压义和团,段祺瑞就负责帮袁世凯扩建北洋军。能力出众的他很受袁世凯赏识,不久后就被其提拔为自己的亲信。
不止如此,袁世凯还将自己的干女儿张佩蘅嫁给了段祺瑞,可以说是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就这样段祺瑞成了袁世凯的女婿,在李鸿章和袁世凯两大人物的提携下,他的前程可谓是平步青云。
但是虽然受着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段祺瑞却也有着自己的底线和坚守。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此时的袁世凯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下令派段祺瑞去对付革命军。但段祺瑞有着自己的远见和卓识,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他知道共和制的意义所在,也知道要想救中国,就不能再像封建社会那样来了。
他想看到中国复兴的希望,所以虽然段祺瑞是奉命讨伐,却并没有真正下手去对付革命军,反而开始主张谈判希望能借此给革命缓和的余地,虽然最后还是袁世凯称帝,但段祺瑞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甚至在多次劝阻无效之后被免职。
因为受着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段祺瑞不曾公开声讨袁世凯,但他也不会去参与袁世凯政府的争端。在变化复杂的社会进程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和气节,并没有因为权势和亲情而妥协,多重身份带给他的是机遇也是选择,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内心,便无所愧,无所畏。
与日本人的交锋
不久之后便迎来了袁世凯的倒台,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前期基础,段祺瑞的势力并没有随着袁世凯的没落而没落,反而隐隐成了军阀混战中的强者,割据一方。
在当时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内容军阀势力身后都渗透外国势力的影响,因为时局的复杂呈现着一种私密的合作关系,像黎元洪背后站着美国势力的支持,而段祺瑞当时也得到日本的帮助。
虽然各方面的势力都相互有所接触,却并不代表他们就走到了一起,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人会让步,段祺瑞自然也不会对日本做出让步和妥协,反而是直接利用。
1917年到1918年期间,段祺瑞做了件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借钱。借钱不是什么大事,但他借的是日本的钱,借日本的钱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他却借了不还。
当时处于发展中的段祺瑞想了个办法,他找到日本人进行商议,将自己东北境内的一些建铁路、开矿产森林之类的权益”租借”给了日本,以此为抵押,然后向日本大量借钱,两年时间里,借了5亿日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人从清政府手中获得了约3.5亿两白银,而段祺瑞就这样不声不响从日本手中弄回了1.4亿两白银。靠着这些钱,段祺瑞重新整顿了自己的势力,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相对的,日本借钱后,却并没能拿到相对应权益,上了个大当。
这近乎“无赖”的举动,在如今看来竟显得有些可爱,无奈的日本也只能天天催着段祺瑞还钱,但段祺瑞愣没有搭理,甚至公开性的说:“对于日本人,利用一下也就算了,等两眼一闭死了,还用得着还什么钱?”不得不让人赞叹他的气节与志向。
当然关于他做的事有很多,好事也罢,坏事也罢,都没有办法直接去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气节和底线,正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坚守一样。
抗日到底的宣言
兵无常胜,水无常形,段祺瑞的势力在时代浪潮中并没能发展多久,局面形势的转变是无法预料到的,1926年,段祺瑞便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到1931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在战争走向无法定夺之前,日本方面特派土肥原贤前往天津悄悄地找到了段祺瑞,希望能够借助他的势力,让他出面替日本做事。但多次拜访皆无果,段祺瑞拒绝与日本人来往,他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强硬。

但日本势力同样充满威胁,没有办法的段祺瑞只好悄悄地离开了日本的势力范围,隐居于上海。段祺瑞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并公开表明了自己抗日的态度,《申报》记者采访段祺瑞时,他回答:“日本暴横行为…情不能感、理不可喻…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坚定地彰示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气节,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段祺瑞也始终不曾向日本妥协低头,选择了抗日到底。
和段祺瑞一样的还有张作霖和吴佩孚,虽然他们都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也给国内留下过一段阴暗的岁月,但在大是大非和民族大义面前,他们都不曾让步。而我们敬佩这种选择,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们都没有办法去改变,唯有坚守自己内心的选择,留有道德的底线。一个人的志向,无所愧便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