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兰高地,联合国观察哨
海法,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经典的以色列旅游线路是从特拉维夫开始(航班入境),然后用5~7天的时间环绕全境,重点城市是海法-阿卡-拿撒勒-加利利湖-戈兰高地-死海-耶路撒冷。

从特拉维夫前往海法,路中经过凯撒利亚考古遗址
海法(Haifa)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海法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这里是巴哈伊教的圣地。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曾被翻译为“大同教”。巴哈伊教创立于19世纪中期的伊朗,它的最高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潘石屹夫妇和香港歌手方大同(名字就来自教派)都是巴哈伊教徒。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为年轻,在新兴宗教里发展得也最快。

海法的巴哈伊花园
巴哈伊花园位于海法市的卡梅尔山上,这里是巴哈伊教先知巴孛的安息之地,2008年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在马路上老远就看见这座著名的“空中花园”,据说是按照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建的,花园层层叠叠,18级不同高度但是完美对称的阶梯依山体一路向上。整座花园从山脚到山顶绵延近一公里,远远望去,就像是通往天国的阶梯。

空中花园最高处俯瞰海法城
汽车可以开到空中花园的顶端,这里是最佳的观景点。花园的正下方,有一条“德国街”,房顶铺橙色瓦片,洋溢着德国风情。据说,这是因为在19世纪末,有预言说,新的“弥赛亚”要降临海法,于是,一批虔诚的德国信徒跨过地中海来到这里,等待救世主的降临。他们盖房子、捕鱼、做生意,等待那重大时刻的到来。许多年后,救世主并未出现,于是,这些人又陆续离开海法,回了德国。德国人走了,德国街却留下了,构成海滨小城独特的风景。

海法是以色列重要的港口、工业基地和大学城,海法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都非常有名。微软、谷歌等高科技企业的以色列总部也都位于海法。尽管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与骚乱,如今的海法可能是以色列城市中最开放和融和的一个,是以色列国内唯一在安息日公共汽车还照常通行的地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基督教徒和巴哈伊信徒、传统派和世俗派在这里和睦相处,海法比特拉维夫还开放!

途中的一顿家常便餐
距离海法很近的古城阿卡(Akko)是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阿卡与海法隔海相望,距离黎巴嫩边境不足20公里,也是持续有人类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世纪。在希腊神话中,这里可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带领难民养伤的地方。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这儿建立了一家造币厂并运转了长达600年之久。

阿卡古城墙的跳水者
这个在圣经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城市,因为靠海的缘故,在十字军东征时,成了十字军帝国最东边的一个据点,也是他们的首府。之后,十字军在这里被阿拉伯人击败,这里又变成了伊斯兰教的城市。现在的古城就是在十字军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至于这里地下有许多十字军古城的遗迹,而地上则有不少伊斯兰教的建筑物。

阿卡地下城
德鲁兹人
德鲁兹人是一个阿拉伯少数民族,他们说阿拉伯语但不是穆斯林。世界上总共有约100万德鲁兹人,主要生活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生活在以色列的德鲁兹人有1.4万人。德鲁兹人文化封闭独特,几乎不和外族通婚。德鲁兹人在海法附近的村子伊斯菲亚(Isfiya)会接待预约的游客,并安排在当地人家吃饭。特色食物是葡萄叶卷饭、烤皮塔饼、马萨拉(茄子番茄鹰嘴豆酱)、配芝麻酱的羊肉卷。据说受到穆斯林迫害的德鲁兹人在以色列的部队里很有地位。

德鲁兹人村落
戈兰高地,炮弹从头上飞过
首先要说明的是:以色列很安全——这里不是伊拉克也不是叙利亚。我的犹太人导游尔安曾在成都学习过中文,他说:“在成都过马路比在特拉维夫更危险。”
戈兰高地位于以色列北部,以前属于叙利亚领土。1967年的六日战争期间,以色列从叙利亚手中占领了戈兰高地。1973年的战役中,叙利亚试图夺回戈兰高地,但被以色列击退。戈兰高地附近有好几处废旧坦克车陈列场就是作为1973年战争纪念物陈列在当年的战场附近的。
游客可以参观的“前线”是当年冲突时修建的以色列掩体,这里驻扎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观察员,对待游客非常友好。联合国的这个瞭望台是按时上下班的,傍晚当我们离开时,两位观察员也抱着望远镜和装备下到停车场,开着拉风的“UN”越野车走了。

艺术家用废旧枪炮、钢铁做成的装置品
戈兰高地是很安全的旅游区,很多大巴车停靠,还有视野很好的露台餐饮区(看的是以色列这一侧哈),从停车场去往瞭望台的路两侧有很多艺术家用废旧枪炮、钢铁做成的装置品。

戈兰高地的废铁艺术品
戈兰高地不仅有炮弹坦克,也有葡萄酒,是以色列重要的农垦区。以色列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是从圣经时代就开始了的,然而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埃德蒙·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Edmond de Rothschild)在以色列创建了真正意义上的酿酒厂,才开始了以色列葡萄酒的复兴。以色列主要的优质红葡萄酒由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美乐(merlot)和设拉子(Shiraz)酿造,还有一些品丽珠(Cabernet Franc)葡萄品种。

这里的酒庄出产符合犹太教饮食要求(kosher)的葡萄酒
以色列农业实力强大,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的滴灌技术便源自以色列。以色列的葡萄栽培跟葡萄酒酿造过程几乎完全实现了机械化。除了高科技手段,以色列葡萄酒业还深知酿酒师的重要性,很多酿酒师都是以色列大学葡萄酿造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地接受过专门训练,不但经验丰富而且见多识广。

戈兰高地
拿撒勒
拿撒勒位于以色列的中北部,是耶稣度过少年时代的地方。拿撒勒还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城市。这里最重要的景点无疑是天使报喜教堂(Basilica of the Annunciation)。这座有着深蓝尖塔矗立的白色教堂,在外观上十分吸引人。教堂的底部有一间小小的废墟。众人深信,这就是圣母玛利亚获知自己受孕的所在,也是天使报喜的所在。

拿撒勒天使报喜教堂
死海,海拔最低点的高潮体验
死海蓝得像一汪泪,在金黄沙岸和约旦大裂谷(Jordan Rift Valley)的环抱中分外寂静。死海其实并不是海,它只是个内陆湖,南北大约60公里,东西宽不过17公里,低于海平面近400米,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区域,也是以色列和约旦的交界。

以色列死海边的度假村
死海的水源于戈兰高地,汇入加利利湖,再流经约旦山谷,由于一路蒸发量极高,使得后来注入死海的水含盐量极高,是普通海水的10倍。特殊的水分构成也让它允许人躺在水面上不沉。

死海岸边的结晶盐
由于极高的含盐量,死海的水尽管清澈,却看起来酽酽的稠稠的,与皮肤接触如油一般滑润。每天都会有太过兴奋的游客,扑通跳入,盐水溅入眼睛冲进口鼻,哪怕只有一小滴,都会难受得要命。有经验的人都会带一瓶淡水放在岸边,以便用来及时冲洗。岸边的结晶体坚硬带刺状,很容易划破皮肤。进入死海,平时微小到你自己根本察觉不到的细小挠破处马上就有灼热感,真如同“伤口上撒盐”。
虽然说死海淹不死人,但也不是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能下去漂的。不少游客都喜欢拍一张躺在死海看书或看报纸的照片,注意,一定不要走进去太远,最好有同伴在身边以防意外。Ein Gedi和EinBokek是两个度假村聚集地,设施完备,部分酒店还有自己专属的海滩,供住客使用。

马萨达周边的地势
去死海的路上经过马萨达。马萨达(Masada)是激励以色列建国的精神象征之一。马萨达最初是作为朱迪亚国(Judea,犹大山地,古巴勒斯坦的南部)国王亚历山大的防御工事在公元前1世纪修建的,后来希律王占领了这里并将它修建成了自己的一个“度假地”。

在罗马人于公元1世纪占领耶路撒冷后,也就是“第二圣殿”被毁之后,近千犹太人拖家带口逃亡到了他们最后可以依赖的马萨达。在躲藏到马萨达数年之后,罗马人找到了这里并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围攻。罗马人最终攻陷马萨达后,发现留给自己的只是近千具犹太人的尸体。惨烈的情景,让罗马人无法不动容。马萨达城池陷落了,但马萨达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以色列人。

AHAVA是著名的死海化妆品牌
快速了解以色列历史
1.公元前1世纪,大卫王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与犹大王国。这个大卫就是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大卫》雕像中的大卫。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兴建了圣殿(第一圣殿)。但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从此衰落下去。

大卫王雕像和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大卫》
2.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摧毁第一神殿,将居民迁到巴比伦(伊拉克)。50年后,波斯国王击败巴比伦,允许犹太人返回以色列,并建设了第二座圣殿(公元前516年)。
3.公元前63年,庞培占领耶路撒冷,犹太国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属国。公元66年,犹太人起义被罗马军团镇压,第二神殿被毁(只留下了圣殿的外墙西墙,即今天的哭墙)。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拜占庭帝国从4世纪起统治耶路撒冷直到7世纪。

正统派犹太人
4.638年,穆斯林军队(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二任继承者哈里发奥马尔)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走耶路撒冷,带进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奥马尔的继任者在被废弃的圣殿山修建了岩石圆顶教堂和阿克萨清真寺。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就是在这里登天接受真主启示后返回人间的,因此是穆斯林的圣地。一直到11世纪,犹太人和基督徒仍然可以在耶路撒冷朝圣。
5.1095年,以“收复基督教地”为名的十字军开始第一次东征。此时的耶路撒冷由穆斯林和犹太人共同防守。1099年,十字军击败了耶路撒冷守军,针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血腥统治持续了200年。1291年,随着阿卡的失陷,十字军离开了中东。

凯撒利亚古罗马风格的引水渠
6.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巴勒斯坦成为帝国的领土,持续400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犹太人在1850年左右成为耶路撒冷的主要人口。在1916年达成的瓜分奥斯曼帝国的秘密协议中,巴勒斯坦、外约旦和南伊拉克归英国,黎巴嫩和叙利亚归法国。
7.19世纪后期,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影响下,很多年轻的犹太人开始从波兰和俄罗斯移民到巴勒斯坦,他们中很多是世俗人士和社会主义者,以色列的乌托邦社区基布兹也与此有关。基布兹集体农庄后来成为以色列建国的重要基础。

基布兹集体农庄的作物
8.1917年,英国部队控制了耶路撒冷,英国政府发布《贝尔福宣言》,宣称支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国家。一战结束后,犹太人开始移民到英国托管政府控制的区域,并从阿拉伯地主手里购买了很多土地。希特勒掌权之后,更多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不断增加的犹太人和犹太复国主义最终导致阿拉伯起义(1936-1939)。
9.二战后,英国政府将“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将巴勒斯坦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属于犹太人,一个属于阿拉伯人。犹太人同意了这个决议,但阿拉伯人(还有周边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同意。

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小孩
10.英国撤离后,1948年5月14日午夜,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家。随后,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五国联军入侵巴勒斯坦,试图将以色列“抹掉”。战争结果出乎预料,犹太人没有被击败,反而控制了巴勒斯坦托管地77%的领土(分割方案中只为他们提供了56%)。1948年的战争为以色列带来了独立。

以色列加利利湖
以色列实际控制的土地面积还在持续在扩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