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人夏天怎么穿?浅谈中国古代夏季服饰

温暖的春季已过,步入炎炎夏日。短衣、T恤、短裤开始上身,空调、冰棍儿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没有空调、没有冰棍,又讲求礼仪的古人在炎热的夏天是如何穿衣的?宽袖长袍、衣袂飘飘,那衣服一层层的,虽然是晒不到,但是炎热的夏天不会把人捂中暑吗?

明代服饰

时令变化换穿不同材质的服装

在我们的想象中,好像古人应该不分四季,都是长袍裹身。其实不是的,古人有着对上天的敬畏和尊崇,讲究“天人合一”。春夏秋冬都会有相对应的衣物,每个节令还会有相对应的衣服的图案。比如明代宫中会根据时令的变化,换穿不同材质的服装,并吸收民间风俗,加饰象征各个时令的应景花纹。

宋 梦蝶图

农历三月初四日,内臣、宫眷换穿罗衣。

清明时节穿秋千纹饰衣服。

四月初四日换穿纱衣。

端午 五月初一至十三日,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到:至于要谈起皇帝所穿的春夏秋冬四季衣服来,也真够麻烦人的。最讨厌的,就是得按一年二十四个节令的转移,来穿适合于节气的衣服。

宋 货郎图

端午时节正值盛夏杜甫也写到端午穿罗和细葛衣。

杜甫《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古代夏季的衣料——纱、罗、葛麻

西汉 直裾素纱襌衣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就是汉代薄纱的代表。西汉直裾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整件素纱襌衣分量仅49克,不足一两。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克左右。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唐代的纱是非常薄的,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上的痣。惊叹的说,你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她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当时纱衣有多么的薄。

唐 簪花仕女图

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中看到,宫女身穿“V”、“ U” 字形短衫、披帛、半臂、长裙,袒露胸前肌肤等衣服,展现唐代夏季服饰美和崇尚身体的自由发展、充满活力符合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

最初纱衣是用在其他衣料之外的一种装饰性的外衣,丝绸锦缎外再罩一层纱衣,能够让丝绸华丽的质地和精美的绣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朦胧美。伴随丝绸工艺的成熟,纱衣不仅轻盈飘逸,也逐渐成为夏季衣服的主要面料。

明 孔府旧藏 白纱道袍

白居易和元稹是好友,一个去了江州一个去了通州,白居易担心通州太热,,专门给元稹寄了一套轻纱生衣过夏天。有诗为证:

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宋 槐荫消夏图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可见其衣服的轻薄。

陆游《老学庵笔记》 中写道“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写出了纱衣不仅轻盈飘逸,还有朦胧之美。

纱和罗都是皇家贵族和富人所穿的衣物面料,黎民百姓是没有财力和权利来穿这些罗和纱高端的面料。百姓只能穿葛和麻的衣物。纱、罗的衣服不仅古代是富贵人穿的,现在的丝绸也是奢侈品。

《诗经》中的记录,生动描写了葛和麻的渊源

《国风·周南·葛覃》——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国风·邶风·绿衣》——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

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诗中描述的就是把麻纤维放在清水池里,发酵使纤维中胶质脱掉,以便纺绩成纱。那时还没有棉花,苎麻是主要的纺织原料。

一说苎麻纤维长,透气性强,更适宜夏季穿著,另一说源于夏朝,故俗称夏布。

麻布衣

古代夏日居家服

宋 黄昇墓出土的背心、裤子、抹胸

古代居家仕女图中女子更加奔放,潇洒,她穿着高腰阔腿裤,身上披着一层薄纱,看着就感觉凉快。

古人们的穿着非常大胆大胆,完全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象。

北齐 北齐校书图

北齐名画《北齐校书图》中,一群古代男子穿着吊带裙披着薄纱。可见夏日的穿着比现在更狂野。吊带儿披纱也是古代男子常有的穿着,不只是女子专用。

唐 高逸图

唐 双童图

袒胸露腹、光膀子也是一种常态

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

被誉为古人穿在身上的“空调”——竹衣

竹衣

古人专门制作的一种散热降温的服装——竹衣。竹衣,俗称“隔汗衣”,衣由竹管珠编制而成,是一种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降温,祛暑的功能性服装。因其间隔身体与衣物从而增加空气流动,达到透气和隔汗的作用。夏天穿上隔汗凉爽,被誉为古人穿在身上的“空调”。竹衣因其制作工序极其繁琐、工艺精细,制造成本较高,一般老百姓生活中很少使用,是封建官员、科举应试考生、戏曲与戏剧演员、道士等达官显贵们和富裕人家的专属用品。在古代制作一件竹衣一个熟练工也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

总结

一件件夏衣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水平。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