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爱情第一桥”,你走过吗?
安澜桥,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座古桥,来都江堰旅游参观的朋友都会走一走这座桥,尤其是情侣或者夫妻,因为这座桥也叫“夫妻桥”,有一段浪漫而传奇的爱情故事,所以被人们称为“天下爱情第一桥”。

夫妻桥的名字源于清代灌县的一对夫妻,丈夫是一位教书先生,名叫何先德,祖籍贵州毕节,从他祖父开始因避战乱来到四川灌县定居,灌县是现在都江堰市的老城区。何先德心地善良,好管闲事,妻子杨氏,相夫教子,贤惠能干。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亲眼目睹了岷江上渡船失事,上百人葬身滔滔江水,便倡议乡民集资建桥。

同年,在都江堰建了一座横跨内江和外江的索桥,从此两岸百姓可以安渡狂澜,所以取名安澜桥。安澜桥长261米,桥墩为石砌,桥身以木材和竹索为主,两侧只有几条竹绳,没有栏杆,刚建成时有人意外落水身亡,本来为民办好事的何先生被官府判了死刑,妻子杨氏为了替丈夫伸冤,带人在桥上加建栏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就把安澜桥称为“夫妻桥”、“何公何母桥”。

我国有四座著名的古石桥: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和广东潮州湘子桥,加上安澜桥,并称为“五大古桥”,安澜桥是唯一一座索桥,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只是因为岷江水流太急,古桥在历史上数次被冲毁。根据史料推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时候就已经建了这座索桥。

《灌县志》记载安澜桥:“桥在县西二里,……崇德庙(即二王庙)前,旧有索桥,即珠浦桥也,久废,设义渡以济往来,每当夏秋水溢,常有覆溺之患。嘉庆八年……仿旧置建立,长九十丈,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名安澜桥。”《四川通志》记载了桥的规模和建筑材料:“其制两岸椠石为穴,犍石为笼,夹植巨木,屹砥湍流,编竹绳跨江,横阔一丈,离水面五丈,长一百二十丈。”

《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笮”意思就是“竹索”,为川西地区古代索桥的主要材料,因此推断安澜桥至少是和都江堰同时代修建的,因为特殊的建筑材料,又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是唐宋时期,唐代称此桥为“珠浦桥”,大诗人杜甫曾亲眼目睹了修桥的过程,留下诗篇《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宋代,重修珠浦桥,并改名为“评事桥”,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吴船录》中记载评事桥“长百二十丈,广十二绳”,并写了一首诗:
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
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罿。
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
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
从古诗中可以想象当年古桥的壮观。

宋代重修的评事桥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直到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重修安澜桥,沿用至近代。直到1962年,政府为了百姓的出行安全,对安澜桥进行了维修加固,把桥面的竹底绳和扶拦竹绳改为钢缆绳和铅丝绳。但是,因为主体桥桩还是木头的,两年后整座安澜桥被岷江洪水冲毁,又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扶拦铅丝绳用竹藤包缠,修旧如旧。

1974年,在修建外江闸门时安澜桥向下迁移了130米,增加了双层桥头堡、六角亭等设施。我们现在看到的安澜索桥坚固美观,整体外观和古桥高度相似,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造型别致。索桥的钢绳、底绳、边绳、栏杆夹耳、桥板等都会定期更换。

如今我们走在安澜桥上,稍一用力,桥就会摇摇晃晃,桥下江水汹涌,胆小的人还是会有些心惊胆颤,古人用竹绳竹缆建成的索桥却使用了两千多年,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出古桥的精巧,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