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公元7世纪在西亚地区不断崛起的阿拉伯人势力及其所建立的强大政权阿拉伯帝国,我想这都会引起历史学家以及历史爱好者的强烈关注,那么为什么阿拉伯帝国会在世界古代史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呢?
个人认为原因应当至少有两个,一是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高度合一的政权,这在当时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政治形态上来看是非常少见,即便是中世纪的西欧社会,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治表现都是不稳定的。
而阿拉伯帝国的政教合一不仅稳定,而且保证了伊斯兰教对于国家政权的绝对领导权,帝国最高统治者为哈里发,他不仅是国家世俗世界的最高领导者,而且也兼任着伊斯兰教的最高宗教领袖。
甚至从二者的实际地位和受尊重程度上来看,宗教领袖的地位要更加崇高和神圣,中世纪的西欧则不一样,虽然西欧在中世纪正处于基督教的掌控之中,但是国王与主教的权力毕竟是分开的。
阿拉伯帝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如此之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统治范围或者其文化所影响的范围也是非常之广的。
罗马帝国以及拜占庭帝国曾经统治过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小亚地区以及北非地区在阿拉伯帝国时期都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势力范围。不仅如此,就连欧洲的西班牙半岛也在阿拉伯人势力占领之后,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阿拉伯帝国这种对于世界古代史乃至近现代史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足以证明其在世界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孕育出阿拉伯文明的母体阿拉伯半岛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呢?和其它的文明发源地大体上差不多,阿拉伯半岛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原因也出现了南北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民族成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早期文明。

贝都因人
阿拉伯半岛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族群的分布
- 阿拉伯半岛地形异常复杂
阿拉伯半岛虽然在北部地区紧挨着两河流域的文明,但是由于其北部地区大部分都是沙漠和草原,因此对于两河文明的吸收和接触是很少的。
因此从历史上阿拉伯半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文明早期阶段所处的空间还是非常封闭的,这也就使得阿拉伯半岛早期文明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并且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周期。从总体上看来,阿拉伯半岛是一块面积高达35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地带。
同时阿拉伯半岛的北面不紧挨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同时也和叙利亚沙漠相接壤,在半岛的东边则被波斯湾以及阿曼海湾所包裹,西部地区又直接和红海相望,正南方向为广阔的阿拉伯海。
从阿拉伯半岛所处的大致方位我们可以看出其整体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并不是很好,同时由于半岛上地形复杂的原因,也使得半岛南北地区处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当中。

北部沙漠
- 根据不同的地形,延伸出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阿拉伯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由于靠近内陆地区,同时又受到叙利亚沙漠干燥气候的影响分布着沙漠和大片的草原地带,在气候方面处于热带沙漠性气候,非常不利于农业发展,但是由于草原能够使用,使得当地的畜牧业开始成为支柱产业,游牧民族也在此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在半岛的游牧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的分支贝都因人,他们是非常古老的民族,常年过着游牧生活。
而在半岛的南部地区由于被波斯湾、阿拉伯海以及红海所包围,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虽然一般闷热潮湿,但是总体来说降水丰沛,随着原来靠近海洋地区,气候也就会越来适宜人群居住。
农耕文明成为半岛南部地区的主要产业,在这里长期生活着定居的民族塞白人,他们也是创造阿拉伯早期文明的主力军。

游牧生活
阿拉伯半岛北部和中部地区贝都因人的生活方式
- 阿拉伯半岛北部贝都因人社会性质的演变
由于阿拉伯半岛在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并且由此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族群特征,这就使得南北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形态发展上出现了非常不平衡的现象。
常年在阿拉伯半岛北部、中部的草原地带过着游牧生活的贝都因人在社会形态的发展上就要落后于同时期半岛南部地区过着农耕生活的塞白人,当然这也是不同生活习性民族正常的一种社会发展演变过程。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贝都因人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的社会形态当中,由于他们的主要谋生方式就是通过放牧、草地等,因此在社会公有财产方面的分配还是具有那种原始民主性质的。
比如部落中的草地、水源以及少数量的耕地这些都属于部落共有财产,但是在此时期贝都因人内部也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占有情况,这标志着他们逐渐在向阶级社会演变。
像牲畜、放牧用具、农耕用具以及农牧产品等财产基本上都已经分属于各个家庭私有,并且他们拥有这些财产的支配权,也就是说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剩余财产的分配以及贫富差距分化加大的情况。

马里布水坝图
- 阿拉伯半岛北部贝都因人的生活方式
贝都因人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因此也过着每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牲畜的类型上他们主要放养大量的骆驼、山羊、绵羊等,不过在当时阿拉伯半岛上,马是一种非常紧俏的牲畜。
常年的游牧生活使得贝都因人的日常生活物资非常紧缺,但是他们主要经营畜牧业,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来源的农业并不擅长,因此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贝都因人开始不断和半岛南部地区经营农业的塞白人通过实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贝都因人放养着大量的骆驼但是缺少日常的主要食物椰枣,而塞白人则种植着大量的椰枣却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肉食品,因此双方各取所需,骆驼和椰枣一时间成为了半岛地区交换最为频繁的商品。

塞白国家遗址
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农耕文明的出现:塞白国家
- 贝都因人会对农耕文明的塞白人进行军事掠夺
贝都因人在与塞白人的长期经济文化交往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塞白人掌握着先进的文明,并且游牧民族在生活上非常依赖气候条件,一旦干旱导致畜牧业受到冲击之时,由于游牧民族那种不备日常用品的性格,最终会形成一种以掠夺和入侵为主的争夺物资的方式。
比如贝都因人就经常因为本地干旱的气候导致畜牧业无法进行,从而不断向南部地区的塞白人进行军事掠夺。
- 塞白人率先建立起早期国家文明,出现了改造自然、发展商业
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的塞白人有着非常完善并且发达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北部地区的贝都因人相比,塞白人率先进入了国家文明的社会形态。
公元前7世纪之前塞白人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塞白国家,这标着阿拉伯半岛地区早期国家文明的出现。在长期的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塞白人不仅在农业方面修筑了大量的水利灌溉工程,而且还不断开垦土地,尤其是向北部沙漠方向进行农业开垦。

椰枣
农业的不断发展直接推动了塞白人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社会产品开始满足社会人群的自我需要之后,使得社会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这就促进了塞白人商业的发展。
而且塞白人充分利用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的优势,不断发展海外贸易,成为兴盛一时的商业国家。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辉煌的文明终将落幕
但是塞白国家的兴盛面貌在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出现了转折,当时位于西部的拜占庭帝国和东部的萨珊波斯成为了控制东西方贸易和霸权的强大政权,塞白国家在两大帝国的冲击之下开始没落了。
随后埃塞俄比亚人、波斯人甚至是拜占庭帝国的势力都开始进入阿拉伯地区,塞白人苦心经营的南阿拉伯文明就这样毁于一旦。不可否认的是塞白文明对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文明的发展以及今后伊斯兰教的产生还是起了深远的作用的。

马里布城遗址
评价
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的阿拉伯半岛早期文明当中,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长期分隔两地的发展过程中开始打破时空的界限产生了交集,双方之间开始了频繁的实物交换,各取所需。
之前还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贝都因人在与南部地区塞白人的长期互动当中也吸收了先进的文明成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游牧民族的那种好战、掠夺、崇尚武力的性格作为一种文明所蕴含的特点始终是无法抛弃的,除非他们能够农耕化、定居化,不然那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是很难改变的。换句话说,在生产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始终没能得到发掘,这就使得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成为了培养他们天生民族性格和生活习性的重要因素。
阿拉伯半岛地区早期国家文明最终毫无意外地最先产生在农耕文明地区的塞白人族群当中。
塞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快速进步,逐渐开始摸索并且制定出一套非常完善的农业耕种体系。新耕地的开垦、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作物耕种时的注意事项等等这都成为了塞白人能够发展成为文明国家的重要农业基础条件。
随着塞白人文明国家的建立之后,他们虽然仍以农业生活为主,但是他们开始发现了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独特的海外贸易优势,处于东西方商业交流的要道,这就使得塞白人开始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但是这一行为开始引发了公元4世纪时期东西方两大帝国的不满。
作为当时欧洲和亚洲先进文明的代表,他们开始不断向刚刚兴起的塞白国家进行压制,阿拉伯早期文明国家就此衰落,但是其却为后来伊斯兰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