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盛大节日,人们经历了全月的斋戒(莱麦丹月,回历的九月),在新的一月的第一天,穆斯林们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和庆祝活动,恭贺”斋功”胜利完成,互道节日快乐,并馈赠礼品。礼拜仪式规模和气氛均盛于”聚礼”,阿訇应讲经布道。”会礼”后,分头游祖坟,念经文,追悼亡灵。节日中,家家户户炸小吃、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每个家庭应在节日开始前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
回族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其风俗习惯也都依照伊斯兰教的规定而行。在回族举办的这场盛大的节日中,最让人垂涎欲滴的,便是回族的各类小吃。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会根据地方水土而有一些不同。有异,也就有相同的地方,无论是哪里的回族,制作小吃,都是回族人民最为拿手的。各类小吃不仅是各地回族在举办节日是必不可少的,也深受其他民族人们的喜爱。
宁夏,作为回族人民的聚集地,受到回族的小吃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地区。在宁夏,即使汉族,牛羊肉吃的频率要远比猪肉高很多,遇到节日时,桌上也摆着各种回族特色小吃。同时,汉族的节日之时,回族也会参与其中,端午节吃粽子,过年吃饺子,这些汉族的饮食习俗也被回族人们吸收接纳。
不仅如此,回族的炸馓子,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古代称之为“寒具”,随后,回族在配料、和面上不断革新,馓子逐渐成为回族的特色小吃。饺子,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发明,后来,伊斯兰教的人们,又发展出粉汤饺子这种吃法。
可以说,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让我们在不同的地区,相互影响,和谐共生。

一 回族油香——穆斯林风味小吃的基础缔造者
油香是回族人家最普通,也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种食物。“上炕的裁缝,下炕的厨子”,就是过去对回族主妇的规定,油香炸的好不好,就可以衡量出这家主妇的厨艺。逢年过节,都会有油香的身影。
回民油香分为起面油香、蒸油香和烫面油香。起面油香又叫发面油香,和面要用酵母兑温水,等面饧好之后,加入将苏打粉、香豆子、植物油和鸡蛋掺入其中,再加一些面粉。蒸油香也是发面,所不同的是先将面擀开、擀薄,形同一张大饼,随后抹上植物油,撒上香豆子,卷起来均匀切开,最后拧成麻花状,由上向下擀成圆饼,像蒸馍馍一样,将圆饼摞起来放入蒸锅。烫面油香,就是用开水烫过的面,先捂后和,等面完全凉下来,开始揉面。揉好的面团,再擀得薄饼越薄越好,下油锅炸即可。
在制作油香时,同样也有回族的习俗特点:
1)不请阿訇不动油锅。回族的习俗中,遇到各种节日,阿訇往往以主持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仪式。所以,如果哪家准备做油香,必先将阿訇邀请回家念经,然后再动油锅。
2)制作时务必清真洁净。回族人制作油香十分讲究,掌锅人“炸前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清真;一般都要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掌锅,锅旁要点香,道过‘太思米’才下锅。炸时,忌讳未洗过大净的人接近锅头,为防止未洗大净的人闯入屋,要在锅旁放一碗清水,意在清净,且油香炸好后,要把正面朝上。
注:大净小净是回族清洁自身的一种称谓。大净:就是用清洁的水洗周身;小净:即用清洁的水洗身体的部分肢体。
3)食用时掰着吃。炸好的油香,拿在手中,“也要正面向上,顺着刀口掰着吃,忌讳一口一口咬着吃”,有的地方可以用手撕成两半后咬着吃,但忌讳完整的油香直接咬着吃,这也是各地回族吃油香共有的特点。另外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忌讳边炸边吃,要等炸完再吃。
4)食用时的共食制。油香是回族人分送或馈赠亲戚、朋友、邻合的必备食物。这体现出回族较为明显的共食现象。湖南隆回县的回族在开斋节时“要做油香送清真寺,给礼拜的人吃”。海南三亚的回族在圣纪节时,“预备大米、面粉、花生油等做油香。同时宰杀牲畜,招待来清真寺举行纪念活动的人”。西北回族过法图麦节时,大家“凑钱凑粮、一起做吃,请人、送人吃,大家尽情吃,直到把肚皮胀圆”。
油香习俗是回族小吃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小吃文化,同时,这种饮食习惯也被中华文化接纳,融入中华饮食文化之体系中。这同时也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势,只要这些外来习俗习惯不是反功能的或破坏生态环节的,就都会被中华文化所兼容和发展。
二 借鉴西北各地面食的基本特点,结合出独特的“清真风味”

中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借鉴、组合以达成符合本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西北人民偏爱面食,陕西的油泼辣子面,甘肃的浆水面,兰州的拉面,内蒙的焖面、烧麦,新疆的拉条子。这些面食中,都是就地取材,适合当地居民的口味。
宁夏回族的面食,不仅仅在取材上,还有在制作方法上,很多都是从汉族的食面习惯中演变而来,又经过加工。不仅仅受到回族人民的喜爱,在宁夏,汉族的饮食习惯,也基本延续了回族的饮食风格。
1)《舌尖上的中国》——羊肉臊子面
羊肉臊子面是宁夏著名的传统面食。在宁夏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见到羊肉臊子面馆。这种面食的做饭,据说是有唐朝初期的“长寿面”演化而来。回族在汤料上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了本民族的一种面食。
羊肉臊子面做工非常考究:先用羊肉、红辣椒、青萝卜、西红柿、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接着和面,面和的要硬,这样的面吃起来才筋,反复揉直到揉的光滑才算好,然后擀成薄厚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开水锅内煮熟。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
一碗好的羊肉臊子面,讲究的是”面好、汤香”。面好,是指面白净、擀得薄、切得细、有筋骨、不断线;汤香,一般选用好里脊肉,肉要切得细碎均匀,热锅炝,随后依次加入辣椒面、葱、姜、调料。炝汤讲究油温火候,注重调料。炝好的臊子红汤,色浓而味淡,油重而不腻,加上黄花、木耳、蒜苗、豆腐。各种颜色融合在汤里,看上去色泽鲜艳,闻一闻香气袭人。
洁白柔韧的细丝长面配上这样的臊子红汤,看一眼,登时让人食欲大增,吃起来酸辣可口,油而不腻,汤香味美。
2)莜面
燕面揉揉最早仅在固原地区流行,随着交通发达,提供的便利条件,现在宁夏各地都有制作和供应。燕面即莜麦面(固原人习惯将莜麦称为燕麦),且成品吃时口感柔韧有筋,营养丰富而被人们喜爱。莜麦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莜麦含糖分少,也是糖尿病患者较好的食品,又因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是老年人常用的疗效食品。
在宁夏,莜麦有各种吃法,炒着吃,凉拌着吃。不仅如此,莜面还被用来做成饺子皮,无论是做汤还是干蘸,混合莜面的醇香都让人胃口大开;莜面也可以搓成面鱼鱼,和土豆搭配,做成一碗莜面土豆鱼鱼,莜面筋道、土豆绵软,这一硬一软的混搭,成就了一场异样的口感盛宴。
3)炒糊饽
“糊饽”是一种用烙饼切成饼条的俗称,又称”糊饽子”。而所谓炒糊饽,就是将这种烙饼切成条状,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主食。是回族发明的一种面食吃法,流行于宁夏银川、吴忠等地。特点是制作方便,配菜丰富,香、辣,嚼起来很有口感。
做法也很简单,将面粉加碱和成较硬的面团,稍饧后揉匀,再擀成薄饼,放入饼锅中烙至半熟,取出后切成长条。焖炒:焖炒时,炒勺里放适量植物油,先将羊肉丝煸炒至肉色变白,再依次放进豆腐条、干辣椒片等料和几勺羊肉汤。烧开后,将切好的饼条抖散放进勺内,盖上盖子。焖至饼条熟透,再撒上蒜苗终一即成。

4)宁夏回族独特的风味面食——馄馍
在这儿,必须要提一提,宁夏回族独特的风味面食,馄馍。相传在北宋末年至西夏建国时,馄馍就开始在回族先民当中制作,元朝民间已经盛行。最早,回族做馄馍时,将发酵的面加适量的碱和干面粉,揉成面团,扮成张,卷成棒,然后制上花纹图案,置于抹上香油的馄锅里,放进坑洞里的草木灰里烧,并掌握好火候。随着城市发展,现在制作馄馍,都是用模具在烤箱、烧炉里烤。馄馍烧出后看上去黄灿灿,吃起来外脆里软,香甜可口。
看不尽的西北风光,品尝不完的回族小吃,爱好宁夏人对面食情有独钟,除去上面介绍的那些,凉皮、粉汤饺子、羊排小揪面等等,直叫人吃得胃挺肚圆。
当然了,也有南方朋友们不怎么爱吃面食,回族的风味小吃中,不单单有面食,也有其它种类可供食客们的选择。
三 让人魂牵梦绕的宁夏羊肉,是宁夏饮食的魂
在宁夏,无论是面食还是米饭,绝对离不了的就是羊肉,羊肉是支撑各种主食的魂。西北出好羊肉,这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环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种野生药草生长在绵延无尽的草地中,羊儿们放养在这些山地中,吃着药草,喝着山泉水。所以,羊肉的肉质鲜嫩没有膻腥味。

宁夏的羊肉的吃法很多,手抓羊肉和清炖羊肉,都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羊肉本身的原味。如果想吃个辣口或者重口的,爆炒羊羔肉和羊肉小炒绝对会满足。
羊肉的吃法不仅仅只限于这些,羊杂碎,烩小吃和羊肉泡馍又是羊肉另一些花样吃法。

1)羊杂碎
羊杂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肠等原料混合烩制特色美味羊杂碎汤图片 的。
羊杂碎的做法流传有两个说法,一说来自党项人部队,一说来自成吉思汗部队。二者的故事基本相似,无非是军队名称不一样了而已。军队被困在荒山野岭处,食物愈发紧缺的时候,后勤人员把原来屠宰的羊头、蹄、下水货等一一捡了回来,把羊肝、羊心、羊肠、羊肺、羊肚儿等下货用水洗净,然后用刀乱剁成碎块,汇在一个大锅里放上盐,煮熟以后因没有葱和缺少应有调味品,一人无意将野地里采来的野香菜,洗净切成碎块放到锅里。等把这锅汤烧好,军队里众将官、士卒经过品尝食用后,都称赞此汤的味道堪称一绝,味道好极了!这种做法流传至今。
烩羊杂碎是一道著名传统小吃,宁夏区内各地均有制作,其中以吴忠市的制作独特、历史悠久而素负盛名,故又称吴忠风味羊杂碎。1994年5月曾被评为“全国清真名牌风味食品”。吴忠羊杂碎上过中央台,来到宁夏旅游的朋友们,一定要去吴忠尝一尝著名的吴忠羊杂碎。
2)烩小吃
烩小吃是回族一道传统著名小吃,宁夏各地均有制作。因为夹板(夹沙)和丸子是小吃的两种主料,故又称烩夹板丸子。
这道美食小吃中,最麻烦的是夹板和丸子,这两样需要提前加工好。把羊肉洗净剁成肉泥,拌入淀粉、葱未、姜末等料,制成肉馅将制好的一半肉馅平抹在鸡蛋皮上,上面再盖一张鸡蛋皮,压实后用刀切成菱形块,下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捞出(俗称夹板或夹沙),另一半肉馅则用手挤成丸子,也下油锅炸熟。
烩小吃最为出名,来自宁夏中卫。大到各大酒店、宾馆,小到街边小餐馆,是很多食客所乐意吃的。一碗米饭,一碗烩小吃,美美地下肚,再喝点汤,吃得踏实又舒服。老人喜欢吃,因为养胃,年轻人也爱吃,谁家有婚宴,谁家孩子过满月,桌子上总也少不了一盆烩小吃。形状相似的夹板子、豆腐、粉条、面筋、菠菜,丸子,再加上清莹的汤,总让人忍不住多喝几碗。
3)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算是回族最有特色小吃之一。
羊肉泡馍又称煮馍、羊肉泡、羊肉馍,制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葱末、粉丝(或粉条)、糖蒜等,古称”羊羹”,陕西美馔,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源自陕西省渭南市固市镇,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四 清真十大碗,独特风情,“饮食大狂欢”

在宁夏,回民聚居点,逢年过节、庆典迎送、婚丧嫁娶及招亲待友、商务宴请时,都会上一桌十大碗。
这桌回民筵席,主要用羊肉、牛肉、羊肚、土豆、苹果、豆腐、糯米、鸡蛋,配以菠菜、黄花、木耳、桃仁、圆肉、葡萄干、青梅、红枣、蕨麻、蜂蜜、白糖及各色调味品制成。虽是大众菜肴,但各有各的味道。烩丸子:丸子酥烂,汤浓味香;烩夹板;夹板软韧可口,外酥里嫩;烩肚丝:肚丝筋软,香辣适口。烩羊肉:汤鲜、肉烂;烩假莲子:用土豆炸成的假莲子,色黄软嫩,滑润香甜;烩苹果;白汤,金黄的苹果,散见的青红丝,软烂甜香;烩狗牙豆腐:软嫩,汤浓,味鲜,别有滋味;红炖牛肉:肉烂,色红亮,味醇香;烩酥肉;酥脆鲜香;最后一道酿饭,是软糯甜香,果味鲜。吃了农村回民十大碗,你也就领略到宁夏农村回民的饮食特点。
这“清真十大碗”最早从宁夏吴忠流传开来,吴忠的回民大多都是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迁徙而来。“清真十大碗”也是借鉴了满族饮食,“八大碗”,满族八大碗之所以会受到回族的饮食习惯的认可,主要原因是:其一,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按教规不许喝酒,不饮酒就不用预备炒菜;同时教规教义上提倡节俭,反对铺张;其二,历史上,回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而回族人民又十分好客。为此勤劳智慧的回族群众创造了宴席形式–“清真十大碗”,既节俭,又表达了宴客的氛围。
以这十大碗为限,灵活配伍。家庭富裕一点儿的,可以上两碗杂碎,两碗肉;穷苦一点儿的,仅上”菜帽”,下面可用素菜垫底。从回族的饮食发展中,不难看出,回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吸收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饮食习惯。
结语: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就是这样一个融合多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兼容之中又具备本民族的特点。
宁夏作为回族同胞的聚集地,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更加丰富,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各种小吃点心,面食肉类,各种烹饪做法,口味多种多样。
在宁夏,不仅可以欣赏黄土高坡的豪迈和沙漠的气势,还能体验一场美食盛宴。回族饮食,已成为中国清真饮食的代表,在我国食坛上,发挥出耀眼的光芒。